第9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银牙走后,春花咳嗽两声,醒了过来:

“呸呸呸。”

春花吐掉嘴里的白沫,气哼哼叫:

“大坏蛋呢!我要咬死他。”

“幸亏你没死。”

温惠带着调侃的口吻,眉毛拧成麻花:

“他为什么叫银牙?是因为穿着银色的袍子吗?还是牙齿真是银色的?我倒是看到,他的眼睛里银光闪闪,像个侠士。”

“坏蛋!”

春花强调:

“侠士指好人,银牙是坏蛋。”

看着春花又能和温惠吵嘴了,姜雨芫知道她全好了。此时她最担忧的是小阡陌,不知道银牙的话会不会是真的,小阡陌真的会死吗?

春花和温惠的争执持续到姜雨芫的父母回家。

两个人立刻闭嘴,各自回家了。

姜雨芫赶紧烧饭,忙起来就不再乱想了。

这一夜很平静,姜雨芫前半夜起来查看几次阡陌,都没发觉什么不妥,琢磨着银牙是在吓唬自己,或者开玩笑,他看起来就不像个好人,说的话自然不可信。

这么自我安慰着,姜雨芫沉沉睡去了。

第二天一醒来,姜雨芫就去查看阡陌,她还是好好的。也就彻底放心了。

以后好些日子都是平静的,读书,养蚕,做饭,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
而且让姜雨芫更加开心是,温惠和春花陆陆续续到私塾来了。三姐妹一起读书识字,尽管春花不喜欢学习,大多时候都趴在桌子上睡觉。但还是愿意坐在姜雨芫旁边打盹。

当然,还有阡陌,她也喜欢听七先生讲书,而且似乎都听的明白,看姜雨芫写字,好像也都认识。

日常唯一不易应付得是,蚕越吃越多,越长越大,父亲和母亲一夜要起来好几次添加桑叶。他们虽然疲惫,却没有一点儿懈怠。

姜雨芫知道,养蚕最累得时候就是临近结茧得时候,须得小心伺候着,不然,就会前功尽弃,收获不到蚕丝,没有蚕丝,拿什么来供自己和弟弟读书。

蚕丝能换取学费,而学费直接关乎到七先生的生计。姜雨芫偷偷观察过,七先生只有两件洗得发白的长衫,来回替换着穿,而且都打着不显眼的补丁。他经常啃小块的馒头,就几口腌菜。

私塾里都是付近村民的孩子,七先生收取的学费只能维持他一家人的生活。姜雨芫可不想再拖欠学费,尽管七先生从来没有催促过。她就盼着蚕儿快快结茧吐丝,好卖钱交给七先生。

母亲不忍心父亲太过劳累,就像父亲尽力想让母亲多歇息一会儿。他们的劳累让姜雨芫

天还没亮,春花一边喊一边咚咚咚敲门。

姜雨芫起床后,发现父亲和母亲都不见了。

姜宗志和阡陌都还在熟睡。

她出去打开院门。

春花呼哧呼哧喘着粗气:

“雨...芫,不好啦!偷...偷丝贼来了,快跟我去看看。”

姜雨芫一脸懵懂,不明白春花说些什么。

紧接着,温惠也跑来了,上气不接下气:

“里长,里长抓到了偷丝贼,大家都去戏台那里了。”

姜雨芫头一次听说偷丝贼,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。从来没出过偷蚕丝的贼。

隐隐能听到村民的呼喝声,戏台的方向闪着火光。

姜雨芫回屋再次确认姜宗志和阡陌没有醒来,关紧院门,和春花温惠一起朝戏台跑去。

路上还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向戏台聚集,气氛有些紧张,又有些令人振奋。

戏台边围满了人,几乎是全村出动。

黎明还早,也没有月色。戏台上数十个青壮年高举熊熊燃烧的火把,把黑夜照得通明。

人太多,三个女孩顾不上寻找自己的父母。你拉我我退你,挤啊挤!终于找个勉强能看到戏台的位置。

戏台上除了举火把的人,还有坐在正中间的老里长,捋着花白的胡须,一副威严的神态。

老里长一边是五花大绑的矮个子青年,青年两旁站着两个高壮的年轻男人,一左一右拿住他的双臂。

姜雨芫和春花不认得他。温惠说他叫曹德旺,不常回村里。

老里长另一边矮墩墩的老头是曹德旺的父亲,大家都叫他曹老头。他耷拉着脑袋,不停地用衣袖擦拭眼睛,许是在暗自抽泣。

村民们愤愤不平,议论纷纷。

“无耻败类,曹福旺非但勾结恶贼到村里偷丝,还纵容贼子害人。”

“他自己就是个恶贼,不知在外头干了多少腌臜事。丧尽天良的东西,竟然引狼入室,回头到自己村里抢掠。”

“曹福旺,他就是仗着自个生在村里,乡里乡亲的,不能把他怎么样。”

“他要是只来偷丝,教训教训也说得过去。可他带来的那些畜生都干了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