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(1 / 3)

加入书签

自从砌上高墙,村里便相安无事了,庙门的事渐渐淡出了村民的生活。一切习以为常,大家又恢复了忙碌的劳作。

母亲比以往这个时候更热闹些,因为她新学了缫丝织锦的技艺。

这得益于村里新娶的一个小媳妇,心灵手巧,不仅会织锦技艺,还带来一张织机的图纸。

小媳妇把图纸交给村里唯一的木匠,想做一家织机。可是,木匠手艺欠佳,绞尽脑汁,做不出织机。最后,还是姜雨芫的父亲拿到图纸,关在屋里研究了很久,终于造出了织机。

小媳妇得到了织机,也把织锦的技艺向母亲倾囊相授。

于是,母亲早做打算,留了一些上等的蚕茧,麦收后便开始缫丝织锦。

母亲最能吃苦耐劳,白天多数到田里劳作,晚上常常通宵织锦,熬红了双眼。

任父亲怎样劝解发火,就是打消不了母亲的热情。

父亲能做的,就是尽量揽过田里的活计,给她空出白天的时间。晚上母亲织锦时,父亲就在织机房里多点几盏灯。

有付出就有收获,当母亲把美丽的织锦展示给家人时,母亲都有些吃惊了:

“啧!好看,留着给你和芫芫做衣裳吧。”

母亲收起织锦,用干净的粗布起来,脸上泛起藏不住的笑:

“那可不行,我还指望卖了它,给你和两个娃娃添冬衣呢。这物件好看是好看,但不抗严冬啊,富贵家人才穿得起咯。”

父亲在躺椅上眯着眼:

“我不要,你该做件新衣裳了。”

母亲把织锦放好,自顾自说着:

“明儿我拿到林城卖了,要是价钱好,就再织一块,还剩些蚕丝。”

“还织!”

父亲从躺椅上坐起来,瞪视母亲的背影:

“你不要眼睛了!”

他生气了。声音很大。

母亲听了出来,转过身,笑着说:

“我白天织,晚上不织了。”

语气那么温和,跟哄姜宗志时是一个语气。

“白天。”

父亲顿了顿,躺下闭上眼:

“那还行。”

半晌,又补了句:

“林城太远了,得走多少路,别去了,就拿到集市上卖吧。”

“集市上谁会买,就那几个大户,一贯压榨人,怎能换个好价钱。”

母亲坚持自己的想法。

父亲知道做不了她的主,只说:

“早去早回,卖不上就拿回来给芫芫做衣裳,放心,缺不了你们娘仨的冬衣。”

第二天一早,母亲匆匆吃了几口饭,背上一个包袱便出发了。

她不知,姜雨芫起得更早,在村口等着母亲:

“娘,我和你一块儿去。”

母亲有些不快:

“芫芫,你来做什么!快回家去,吃了饭好去私塾念书。”

姜雨芫央求母亲:

“让我去吧,娘亲,林城太远了,爹爹都答应我和你作伴。”

“你们爷俩。”

母亲说这话的时候,像是笑了。她这才留意到姜雨芫身边的阡陌:

“它咋也来了,撵回去,路途远它走不了来回。”

阡陌缩了缩身子,靠姜雨芫更近了。

“走得动,走得动,阡陌跑得可快了。”

“算了,它就是你的跟屁虫。芫芫,你先回家吃口饭,要不路上饿肚子。”

“吃过了。”

“那你去跟七先生告个假,不要无缘无故不去私塾。”

“刚才我跟春花说好了,她帮我跟先生告假。待会儿春花吃了饭就去接宗志上学。”

姜雨芫安排得妥妥的,母亲再找不到拒绝她的理由,而且,她眼神里闪着与以往不一样的光芒,大约有两种深意,一种是对姜雨芫刮目相看,孩子慢慢长大,不断增长的能力超出了父母预料的速度。另一种是对岁月的感念,孩子越成长就意味着父母越衰老,加速地流失了无声的年华。

村里到林城的路真长啊!不知经过了多少村落,穿过了几条河流,绕过了几座土丘,擦肩而过多少路人。

终于,姜雨芫和母亲走得腿都麻了,靠着路边一棵大树歇息。

母亲从包袱里拿出干粮和水,跟姜雨芫分食。当然,也有阡陌的一份。

母亲虽然不大理她,大多时候都是训斥她,但从没有短过她的吃食。到了姜家,她是越来越胖了。

歇了一会儿,母亲就催促姜雨芫继续赶路。

卖掉织锦是母亲最大的动力,一路上,她都是高兴又有些忐忑的,既盼望能多换些钱,又生怕真的卖不掉。

带着这种心情,她们来到了林城。

好个人声鼎沸繁华逼人的林城!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