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(1 / 2)

加入书签

赵富贵他们走了,赵小凡也安了心,开始着手做逃离的准备。他先把自家佃户召集起来,说明了情况,今年的秋粮已经收了,租子已经收完,还有少数几家欠着,赵小凡说明了情况,当着大伙的面把这些欠条都烧了,众人自是感激不尽。家里的佣人长工也都发了笔钱遣散了,只有小毛、还有李大和田三喜两个无家可归的长工留了下来。赵小凡让小毛给朱大彪家递了话儿,要把自家的百十亩水田和酒楼、客栈连同三处院子打包卖给他家,小镇也只有朱大彪家能买得起。  忙活了几天,诸事齐备,只等朱大彪家出价给钱,就可以拿着钱跑路了。  自家酒楼和客栈还在照常经营,赵小凡闲下来就泡在酒楼里,亲自指导厨师做菜,他毕竟是现代人,自己开过饭店,见识过的美食也多,在他指导下,丰庆楼连着推出了几道新菜,一时宾客盈门,生意反而越发火爆了。  淞沪战事愈演愈烈,战火从最初的吴淞口、宝山、江川一线蔓延到浏河、罗店、蕴藻浜、泾河一线,一支支中国军队通过石桥投入到前线的血肉磨坊。  战火离小镇越来越近,贩卖田产的事情却迟迟没有下文,赵小凡的心情也越来越焦躁,每天都要站在村口的树荫下面向石桥,一站就是大半天。  每天往市区开进的国军越来越多,越来越杂,中央军、川军、滇军、粤军------,他们操着各种口音,军装、武器也五花八门,一拨一拨的踏过石桥。  从市区逃出来的难民渐渐多了起来,他们拎着皮箱,背着包袱,拖儿掖女,中间夹杂着溃兵伤员,迎着开进的军队,形成一道逆行的人流,石桥上人车混杂拥堵不堪,叫骂声响成一片。  只过了短短几天,西向的驳船租用价格已经翻了几倍,依旧是一票难求。越来越多的难民滞留在小镇,镇子里乞讨的老人和孩子也渐渐多了起来。  形势越来越危急,赵小凡的心情也越来越急躁。  这天早晨,赵小凡带着小毛去丰庆楼吃早饭,刚出了自家院门就看见饭庄门口乱成一团,饭庄的二厨赵大狗拎着一个竹筐傻站着,他身前一帮老人孩子挤做一团,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被挤出人团,坐在地上哇哇大哭。  赵小凡紧赶上前冲赵大狗问道:“大狗,怎么回事?”  “三少爷。”大狗回道。  “特么的叫凡,还是叫少爷吧。”赵大狗是小凡的远房亲戚,比他大。  “三少爷,这都是讨饭的,厨房早晨刚择菜切肉,备中午的宴席,我这儿出来倒垃圾,一出门就被这伙子人抢了。您看这弄得满地都是。”赵大狗耷拉着嘴岔无奈的说道。  赵小凡心里一沉,他上前抱起那个小女孩,安慰说道:“小妹妹不哭,抢不过他们没关系的。”  “大哥哥,我爸爸受伤了,我捡不回菜叶,就没有饭吃,我妈妈会打我的,呜呜。”女孩嘤嘤哭泣着。  望着小女孩那双无助的双眼,赵小凡嗓子一阵干涩,心中有些不忍,觉得自己虽然没本事上战场杀鬼子,却也应该为这些无依无靠的同胞做点什么吧!他想到自家仓库里那一垛垛的粮食,反正也带不走,还不如援助这些难民呢。  赵小凡稳了稳心神,大声的冲赵大狗吩咐道:“大狗啊,告诉邱掌柜,饭庄先停业,把大锅都抬出来,煮粥,咱赈济难民!”  “啊?好嘞!”大狗应了一声兴冲冲的进了饭庄,还在地上疯抢的一众人听了赵小凡的话,都直起身子,眼里放出了期颐的光。  “小毛,你赶紧回家,叫上李大和田三喜,把咱家仓里的粮食抓紧磨出来。”赵小凡冲小毛吩咐道。  “啊!凡哥,这?”小毛露出一副肉疼的神色。  “费他妈什么话呀,赶紧的。”赵小凡不耐烦的说道。  “哎,凡哥。”小毛不情愿的应了一声,一溜烟跑回家。  赵家三少爷开仓赈济的消息很快传遍小镇,难民得了信儿都陆续赶到丰庆楼,在小毛等几个人的组织下排起了长队,秩序井然,镇里的不少居民也闻讯过来围观。丰庆楼饭庄门口摆起两口大锅,厨房里几个大灶火力全开,几个伙计将煮好的粥一桶桶拎出来倒进大锅里,赵大狗打着赤膊,浑身油汗,抄着木勺给难民盛粥。赵小凡仰躺在一张躺椅上在附近一棵树下躲阴凉。  已经近午了,打粥的灾民队伍还排的老长。  “我说大狗,都是乡里乡亲的,你就不能多给盛点儿,你那木勺一哆嗦,就剩半勺了,一碗底儿都不到。”一个身穿号坎的汉子挤在粥锅前跟赵大狗抱怨着,手里端着一只大号的粗瓷碗。  “范二,我们三少爷这是赈济难民的,你跟着凑什么热闹呀。”赵大狗不满语气说道。  “嘿,我说大狗,这粥外乡人吃得,咱街里街坊的倒吃不得,你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!”  “行行行,赶紧走吧。”赵大狗无奈给范二又打了一勺,挥挥手把他赶走了。  赵小凡把这一幕看在眼里,他留心打量那些排队的人,发现里面还有不少穿着号坎的本地人,这些人都是在码头扛活的,家就在小镇,根本就不缺吃的,更甚的是,一个戴着眼镜穿着长衫的中年人,他分明是坐着人力车拎着皮箱来的,居然也站在打粥的队伍里!  “他娘的!这点便宜都占。”赵小凡心里有些不忿,想着自家的粮食一袋袋的填坑,心里多少有些肉疼,他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电视剧里和珅赈灾的一个桥段,顿时有了主意,他冲小毛招手说道:“小毛,你去给我找一袋沙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