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:寒轮碧刃(二)(1 / 4)

加入书签

原来周德乐得知了那三人的具体位置,便直接将地名在脑中转了三遍,消失在海南。他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,原因有三,其一自从“炮轰烟馆”事件后,他已经有段时间不曾与那三人交流了,虽说上次在奉天省遇见了他们,并且有幸目睹了一场不明觉厉的打斗,但是却未能询问那三人在“炮轰烟馆”后的经历,究竟是如何做到在烟馆遭受炮击后仍毫发无损、安然无恙的?又是怎么来到奉天的?其二,那三人昨日既然身在奉天,今日又怎会出现在安徽的?其三,自己穿越前的所在处在清朝时便归属于凤阳府管辖啊,去看看自己的家乡在270年前的模样也是一件美事啊!

然而,当他抵达目的地才发觉,此刻来到【凤阳府】并非一件美事。凤阳府的管辖范围很大,远非当代的凤阳可比,当时的安徽共设七府,其中凤阳府还是面积相对较大的一个,大致囊括了今日的蚌埠、淮南、滁州、宿州、阜阳所构成的一块区域,故此周德乐此番虽是来到凤阳府,但并不在自己穿越前的家乡。那么【凤阳府】为什么那么大呢?用一个词就可以解释了:清承明制,明朝时期【凤阳府】为什么大,你只需查一下朱元璋的祖籍就茅塞顿开了,其实清朝【凤阳府】的繁华程度已经不及明朝了,在明朝那可是三大都之一,几乎仅次于北京、南京的所在。

那么周德乐究竟在哪儿?按当代的市级划分来说,在淮北市的西北处,若说回到自己的故乡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自然不难办到,但是……似乎没有必要,眼下这里可不好呆啊!

清代安徽的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15位上下,属于中游水准,本就远不及直隶、两江、广东富庶,更重要的是,快该闹饥荒了……

只需搜索一下,便会惊讶的发现,从乾隆四年到乾隆二十年间,清朝年年皆有饥荒发生,只不过发生的地区的程度不同罢了,康乾盛世虽是清朝的鼎盛时期,但仍发生了近百次饥荒,原因有三,其一,清本就不及汉唐之昌盛;其二,当时自明朝后期进入的次末冰期仍未结束,对作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;第三,人口增速过快,粮食自然便有些供不应求了。就如我国西汉巅峰时期的粮食产量与二战时期相仿,但后者的人口是前者的八倍,故此便爆发了数次惨绝人寰,殃及千万人的大饥荒。

话说回来,到底还算盛世,虽然饥荒次数多但普遍并不严重,然而在乾隆十六年春季安徽和山东的饥荒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,因为对于那一次的饥荒后世除了对其发生地以及时间有过记录外,更是添加了句“饥民多死者”。想到此处,周德乐忽然发觉,当初穿越之时,系统没有直接将自己送至故乡是正确的。

游目四顾,附近空无一人,倒是有几棵枝叶凋零,略显干枯的树,从系统处得知今日此地的温度是零下11至零度,不过还好,自从体质被系统大幅增强后,对于较大的温差也不甚在意了。取出望远镜进行远眺,在西北方发现四人,其中一人身量甚高,头戴黯色长冠,异常抢眼,正是孔倾儒,如此他身旁二人便也不言而喻了,至于另外一人,衣衫褴褛,身形消瘦佝偻,似乎是一位年约花甲的老者,此刻正面对那三人恭敬而略带慌张的行礼,口中似乎在说着什么。

周德乐意欲上前一探究竟,然而待得他行至切近,却见那老者已然向西去了,并且以金菛棠为首的三人也随之转向,周德乐见状连忙叫住三人道:“汝等此欲何往?”金菛棠闻言转身,微行一礼道:“适才彼位尊伯欲请我等入府医病,不知君是否同去?”周德乐闻言一愣而后问道:“汝等之中,何人曾习医术?”金菛棠答道:“我亦不知,然适才路遇尊伯,听其言说,今日幸遇我三人,恶疾顷刻净除也。我正不解何故,其复开言,似有称我等‘菩萨’之名,并再三恳请我等入其家中,为其家人医病解痛。”周德乐闻言道:“汝等稍待。”心道:“好家伙,我看这多少有点毛病,原本身染重病,一见到他们就瞬间痊愈了,他们能有如此能耐吗?考虑到小苹果应该不会说谎,那大约便是那人老不正经了,网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?‘我信你个鬼!?你这糟 老头子坏得很!’”

待得那老者远去,周德乐转身面向那三人道:“治病救人固然是善举,但汝等既不知其家人所患何症,亦不通医理,更不知那人来历,只恐此去出些差错,反落骂名,本大仙另有一计,可济相城诸民,然汝等须得速速将前番烟馆一别后的经过说与本大仙,而后吾方可说之。”谁知孔倾儒闻听此言面色一沉,说道:“使愤于中乱者,休提而!”周德乐闻言笑道:“无妨,本大仙无所不知,汝纵不说,吾亦知之,然明知而不告,实非君子所为。”

那么之前发生了“炮轰烟馆”事件后,这三人又经历了什么呢?话说当时,在开炮的前夕,原本身在半空,借助望远镜观测烟馆中情况的周德乐收到了系统突如其来的通知,并被直接带离了北京城。但金菛棠等人却不曾收到通知,也未曾察觉灾难的到来。随着重达数千克的炮弹正中墙壁,整座烟馆就此坍塌,当昈君连忙冲上几步将金菛棠护住,但孔倾儒却只不动声色地将手中羽扇平举,上方屋顶本应如同秋叶般下坠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